首页 > 文化 >

融入主流,才是真正的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9-07-13 14:18:59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融入主流,才是真正的走出去

2012年三拓旗剧团的《水生》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开幕大游行

孟京辉版《茶馆》成为入围阿维尼翁戏剧节IN单元的首部中国内地剧目

2015年三拓旗剧团在阿维尼翁街头张贴戏剧海报

当下中国演艺人正有意识地在世界范围内打造适应市场规律的个性化品牌,运用集体智慧合力传达中国声音。让我们与行业协会、民营剧团一起聊聊那些走出去的事儿。

老外最爱传统?这是误解

今年3月,法国传来一条消息:阿维尼翁戏剧节73年历史上,首部中国内地剧目入围IN单元。

对于熟悉戏剧的观众而言,似乎已无需赘述阿维尼翁戏剧节在当今世界戏剧领域中的地位。这个创立于1947年的世界性戏剧节,每年7月开幕,IN单元代表了国际当代戏剧的最高水准。在IN的舞台上,写满的都是彼得·布鲁克、皮娜·鲍什、海纳·穆勒、罗伯特·威尔逊这样的名字。今年,一部《茶馆》将把老舍、北京和孟京辉的名字,一同刻上去。孟京辉版《茶馆》将于7月9日至20日在阿维尼翁连演10场,贯穿整个戏剧节,也是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

“这是开天辟地头一回,以往我们去阿维尼翁的剧目都在OFF单元,也就是并非主办方邀请,需要自己租剧场、卖票,自己承担各种演出成本。而与之对应的IN单元,每年作品数量有限,必是能代表世界创作趋势的。”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看来,此次入选“IN”的意义不亚于8年前中央芭蕾舞团原创舞剧《牡丹亭》作为首次受邀的亚洲艺术团,担纲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对整个中国艺术界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茶馆》能入选,背后是中国戏剧坚持了近20年的对国际舞台的渗透和开拓。

“国内对于输出文化产品的创排和制作存在很大的误解,总以为越是民族的越有国际市场,但现实情况是,国际市场并没有为我们过去所理解的中国元素买单,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现当代的作品。”潘燕说,“是能反映当下中国人思考的,能与世界关注话题一致的节目,而不是单纯展示中国元素。在这点上,我们的院团在创作方向和创作手法上都显示出对国际市场明显的水土不服。”

拥有国际视野,并以开放的心态融入当代语境,取得公认成就的艺术家,都走了一条把本民族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国际化语言的必经之路。孟京辉无疑是这条路线的探索者之一。阿维尼翁IN戏剧节的节目总监阿涅斯·妥丽在去年的乌镇戏剧节观看完《茶馆》首演后,给出的评价是:“演出震撼人心,能够看出这一版的《茶馆》是对原著的一次全新的阐释,它跟当下发生了关系,离当下更近,有一种很强的艺术家探索姿态在里面,让人意犹未尽。”

几乎与孟京辉同步,率领三拓旗剧团的赵淼是另一位探索者。就在《茶馆》以乌镇首演叩响“IN”单元大门的两个月前,赵淼执导的《行者无疆》剧组一行赴英国参加爱丁堡边缘艺术节,连续演出12场,演出票场场售罄。同时,该剧荣获亚洲艺术奖颁发的最佳剧目奖、英国戏剧评论界《英国戏剧导报》给予的五星评论以及《边缘艺术节评论》评选的“杰出剧目奖”,获得了英国当地媒体的高度好评。

亚洲艺术奖是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组委会常设的艺术节27个独立奖项之一,始终推崇彰显亚洲精神和亚洲主题以及创新与多元的评奖标准,以鼓励更多来自亚洲及世界的青年艺术家创作更多关注亚洲主题的创新剧目。“最佳作品奖”是亚洲艺术奖的最高荣誉,能够获得此荣誉是对剧组在艺术水平上的最好肯定。

这部首演于2018年5月的《行者无疆》,以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为灵感,以包容开放的敦煌文化为精神内涵,汲取《山海经》的神奇幻妙,结合多义、超现实的多媒体影像风格和音乐风格,以独特、敏锐、细腻的方式带观众感受当下与历史同样存在的共融与交流的深刻主题。中国历史典故、文化传承被天衣无缝地糅进创作之中,自然、贴切、无痕,用理念打破常规,最终触动并赢得观众,与世界艺术对话。

国内应更多意识到“供给侧”对市场的作用。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中,口号可以喊得响,“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只是浅薄地理解中国元素,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成本得换种算法

“国际评价的认可的确要归根于作品,但是‘爆款’这种好事儿从来都没有,坚持不断的口碑积攒是任何一个作品都无法绕开的。”已持续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8年之久的赵淼说,“演还不算,真得扎下去,做出自己的口碑来。”而国内大多数艺术团体往往没有这个耐心,也欠缺这样的实力。

“每年都要看看别人在演什么,有什么新的模式和创作手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组织同行们去看,可是普遍情况是走马观花。”潘燕说,“成本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观念,观念直接影响考量性价比的天平。很多演出团体并不觉得这种交流是必需的,不觉得主创们需要这样的学习。没有这样的观念,他们就会把国际差旅、剧场租赁等成本当成第一要务,完全没有考虑成本付出可能得到了更多。”每年都希望能促成更多国际交流项目的潘燕对这种局面相当无奈。

从戏剧放大到国内演出领域,太多团组将国际交流看成是一项任务,以出国为目的“出去看看”相当普遍。不同的出发点直接引发即便走了出去、身在其中,也仅仅是看了表面,难以扎下去。

这是一个舒适圈,少有人愿意踏出去。“阿维尼翁和爱丁堡都可算是样本,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当下的戏剧国际团队、国际交流、国际视野的匮乏而不自知。”潘燕说,“再加上国内市场本就不小,国有院团多半有经费支持,也就没有动力去做这些事情。”

融入主流什么作品才能对标国际

树立自己的品牌,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要融入主流。

“去国外艺术节时没想到市场,想的是成长。”作为创作者,赵淼说他需要看世界,而不仅仅是通过别人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我经历过各个层面的艺术交流,有官方的、民间的,也曾经有自己参与策划的国际演出。官方的很容易被外交、经济等因素干扰。作品到底好不好难以露出真容,因为好与不好都会被盛情款待。绝少听到真正的艺术家之间的、艺术与观众碰撞的声音。而阿维尼翁戏剧节是个特别好的地方,那是能够平视欧洲戏剧土壤的最真实的地方,因为那里有的是真正醉心于创作和表达的艺术家和真正把戏剧当成生活的观众。那里是所有身在其中的人‘用脚投票’的地方,得票的方式唯有动人,而不会有谁有义务或买票、或捧场来看你所宣扬的文化,来瞭望中国艺术。” 赵淼说,如果仅带着作品去参加一两次阿维尼翁戏剧节,走马观花都算不上;四五次,大概可以就表面呈现出的样子和人吹吹牛,炫耀一下朋友圈;得坚持,起码十年,才看得出门道,琢磨得出味道。

赵淼带出去的第一部戏《署雷公》曾惨烈地摔在了阿维尼翁。“到那儿我们非常不自信,好像被人甩了好几条街!阿维尼翁有1700多个戏,你可以说你参与了,问题是你到底属于核心的、主流的、最有竞争力的还是边缘的?”

三拓旗剧团艾阔回忆起在阿维尼翁的一天。那天演出散场后,他一个人从剧场往驻地走,累得半死,汗流浃背,拿着面具,扛着道具鹰。这时一个法国青年骑着单车从身边经过,突然放缓速度停在他前面,转过头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潇洒地敬了个礼,就骑着车消失在夜幕里。“那时候,我觉得再怎么辛苦也都值了。” 艾阔说。

演员及剧组成员参与到宣传中,恰恰也是这两大戏剧节的特色。在阿维尼翁和爱丁堡的街头,看着形形色色的艺术家为自己的演出卖力宣传,团队的演员们突然明白了,这些艺术家始终认为,他们的身价取决于自己的作品,而不是自尊心。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演出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边缘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艺术节现场,中国演出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丰富多元的表现样式,中国演出与世界演艺市场交流日益密切,也许文化逆差一时不容易扭转,但西方观众对中国演出的刻板认知正在不断被打破,不断释放出鼓舞人心的积极信号。(姜琳琳)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