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产业园,成长的烦恼如何解

发布时间:2019-08-19 13:28:33来源:人民网

  四川会东“老电影院”变“文创园”,图为在会东县金江文化创意产业园里,游客在挑选高原艾草产品。新华社发

  北京798艺术区画廊、艺术中心等集聚,成为北京都市文化新地标。图为北京798艺术区举办文学艺术品展示会。新华社发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大墅镇旧厂房变身艺术园区,助力乡村文创产业发展。新华社发

  【文创视域】

  北京的798艺术区,风格各样的画廊、独具个性的设计公司等集聚形成文化地标;深圳的大芬油画村,从一个普通的客家村落转变成为全球知名的油画生产和出口基地;上海的田子坊,曾经的街道小厂、废弃仓库,里弄的平常人家都增添了许多艺术气息……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生长,各地兴起建设文化产业园、推动文创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浪潮。在这个过程中,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中的文化产业园也面临着文化主题不突出、同质化发展、经营管理难等困扰。未来,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园从数量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业态不断涌现 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在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深入,“互联网+文化”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万亿~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万亿~3.26万亿元。有专家认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时期。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和云计算服务为支撑的创意产业园区将成为主流,文创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将催生出越来越多以文化科技为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园区。

  如深圳的盐田国际创意港,以“文化+电商”“学院+园区”融合为定位,开创了“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教育培训”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西安的“浙文创·数创中心”,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汇聚了数字出版、网络文学、文化电商、文创产品研发、数字创意、网络视听、多媒体制作、数字娱乐、智慧教育、大数据、云计算等不同领域企业。北京海淀区正在打造以电子竞技产业为核心的数字文化综合性产业园,推动网络游戏、数字出版、数字音乐等数字文化产业的集聚。上海的智慧湾科创园,园区里的3D打印文化博物馆、3D打印混凝土步行桥、智能微制造展示馆、未来空间人工智能展示中心等格外吸睛。

  目前,一些文化产业园开始探索与旅游业、工业、农业、商业结合发展的新模式,打造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一些城市的文化产业园已经发展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如作为影视主题园区的横店影视城,一年游客接待量超1600万人次,已成为较成熟的主题游IP;一些城市开始思考利用城市周边的土地建设创意农业园区,通过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打造新型农业文化综合区。

  2008年前后,北京798艺术区的成功,打开了工业遗产改造升级为文化产业的先河。在北京,原首钢的旧厂区升级改造为中国动漫游戏城,原北京京棉二厂旧厂房改造成为了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深圳,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华侨城LOFT创意产业园实现了创意融合生活、旅游、休闲的模式。重庆正在致力于把重钢老厂区打造成工业文明展示窗口和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创意产业园……各地形形色色的工业遗存华丽转身成为文创产业集聚的“高地”,老厂区在新产业的支撑下迸发出新活力。

  2、出文化主题元素 实现文化品牌效应

  作为文创产业的聚集地,文化产业园的文化元素是核心所在。影视动漫、休闲娱乐、时尚设计、科技教育……各类文化主题和功能的产业园区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形成了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和品牌效应。

  同时也有不少地方的产业园区,由于入驻企业布局分散,文化元素薄弱,面临着文化主题不突出、同质化发展等问题。应当如何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园区,建立较为稳定成熟的发展模式?

  有专家指出,同质化现象是我国诸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盲目跟风导致的,尽管园区数量递增但主导产业不清晰,缺乏领军企业,未能形成明显的集群效益,也未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

  专家指出,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提质增效,文化产业园区就要探索个性化定位,找到自身的核心资源,发展核心产业,确定自身发展的特色主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入驻企业,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规划设计中就明确自身的行业发展方向,确定自身在产业链条的位置。

  如深圳的大芬油画村,青岛的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都是围绕着某个特定业态发展的主题文化产业园区。

  从实践来看,文创产业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是一条很好的思路。如上海的田子坊文化产业园,具有上海味道的里弄是上海一道特殊的文化符号。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园区、重庆的磁器口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贵州毛南族风情园、拉萨西藏文化生态园等则充满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有的园区选择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凸显更为厚重的文化内涵。如四川三星堆文化产业园,依托神秘的三星堆文明和悠久的古蜀文化,与现代时尚文化结合起来。成都临邛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以邛窑遗址为核心,布局邛窑遗址核心区、十方村民宿聚落、文博产业园、文博楼宇经济区、南丝路手艺达人街区等多个功能区域。

  在文化园区发展较为成熟的上海,各区也开始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各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实现多元化发展。如浦东打造电竞核心功能区,黄浦打造“演艺大世界”,徐汇推进人工智能+艺术品产业,长宁加快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青浦推进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等项目建设。

  3、善产业发展链条 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文化产业园大量涌现、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有大量园区尚未发展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园区内并未形成能作为支撑的产业链条。由于企业布局杂乱,导致了文化产业园名不副实,沦为“文化地产”,依靠房地产盈利维持,或直接因为经营不善而惨淡离场。

  有专家指出,一些园区在前期的顶层规划设计上就存在问题,缺乏长远规划,对市场行情与周边环境调研不足,对园区本身文化创意的核心定位不准确,最终导致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可发展空间不大,效益转化后劲不足。有些则是政策转化不接地气,管理水平较低,也缺乏对企业的系统的产业扶持体系。同时,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是一项重要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亟须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化为追求提质增效,成熟的文化产业品牌、完整的产业链整合、优美的创作环境以及体验式服务都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专家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必须探索自身的商业模式,探索适合的盈利渠道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园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建立园区内部的“文化共生系统”,处理好企业之间、园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要对入驻园区的企业设置一定门槛,与产业链有关的企业方可入驻,以实现政府、园区、企业利益一致、合作共赢。

  “文化产业园区良性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园区与文化企业在资金链、信息链等资源的深度合作。”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应实现入园企业驱动型运营的模式,从产业链各环节为入园企业提供软硬件结合的各项综合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文化金融服务与综合服务支撑,并通过产业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提升企业成长力,实现产业间融合发展,从而降低成本并综合提效。

  在政府方面,一方面需要完善对园区的支持政策,健全商业服务配套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理性的规划设计,在民间投资热情高涨的态势下,严格防止产业泡沫的出现,重视文化产品内容质量的提升,以严格、匠心的态度打造产业集聚模式。

   (记者 鲁元珍)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