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在这里的校园传承
“1934年冬天,红军长征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来到华江瑶族乡。经过我们这里时,红军对当地的瑶民非常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收了民众的苞谷、红薯都要给钱。”7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博物馆退休干部、兴安县红色文化研究志愿者陈兴华来到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四年级一班,给这里的学生上一堂特殊的红色教育课。
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位于“老山界”脚下。80多年前,红军在这里留下了长征的脚印。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副校长曹高凤指着校门口的一条老街说:“当年红军就从这里经过,我们学校百米外还保留着一座‘红军标语楼’,它也成了我们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走进这所学校,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红色文化。在六年级二班的黑板报上,学生精心绘制的党旗上写着“长征颂”3个大字。学生人手一本《红军过华江》校本教材,这是由华江籍作家刘玉根据当地的史料和采访村民的口述回忆编撰的。
四年级一班学生潘新容读完《红军过华江》后,被书中的很多故事感动。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81岁瑶族奶奶祭扫红军墓近40年》的文章,里面提到的瑶族奶奶就是她家居住的华江瑶族乡水埠塘村的邻居。
“奶奶老了,走不动了,可她还坚持让她的孙子背着她去红军墓扫墓,我们要学习瑶族奶奶爱党、爱人民、坚持不懈的精神。”她在日记中写道。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也面临着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问题。曹高凤表示,学校利用春游,组织学生走红军路,参观红军标语楼,清明节祭扫红军墓,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感受长征精神。“红色教育可以让孩子们珍惜生活,塑造性格,尽管一些学生小小年纪离开父母生活,但他们非常坚强。”
在曾经打响湘江战役的地方,许多年轻的红军将士在这里壮烈牺牲。但他们的故事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已经深深刻进人们的脑海中。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英雄血染湘江渡,红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鱼。”在80多年前红八军团渡过湘江的全州县凤凰嘴渡口的不远处,稚嫩的童声从凤凰镇和平红军小学的教学楼里飘来。
据和平红军小学校长罗荣云介绍,去年9月以来,这所小学每个月都会给学生上一堂特殊的“红课”,由每个班级的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述不同的红色故事。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红军精神,罗荣云带领教师们寻访了本地的许多老人,搜集与红军有关的故事,也让学生在“红课”上讲述自己家里曾发生或者见证的红军故事。
学校还结合本地的红色文化和传统,编写了红色教育校本教材;用一间教室布置了湘江战役革命史展室,用许多图片、大量文史资料以及部分实物场景,讲述了一个个悲壮而感人至深的故事。
桂林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积极开展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爱党爱国教育,让未成年人牢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清自己的“根”和“魂”,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本报广西兴安7月3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谢洋 王林 胡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