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暑期整顿校外培训攻坚战
为了争夺这个庞大的市场,培训机构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暴利之下,长袖善舞。说得更直白一些,暑假是校外培训乱象不折不扣的高发期。因此,学校虽然放假,但治理工作不能“放假”。
天气渐热,补课渐酣。不少中小学生多家奔走,教育培训机构盆满钵满。于公共治理而言,越是校外培训进入“黄金期”,越要打好监管攻坚战。
近日,有关补课的新闻屡见不鲜:有的媒体报道仍有在职教师顶风违规补课,也有媒体爆出11岁孩子受不了疯狂补课要“独立户口”……湖南省教育厅日前还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各地暑期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培训机构不得用“名校”“名师”概念进行招生宣传,严禁对考试通过率做出任何形式的承诺。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来说,“暑期档”大概比过年还要热闹。衔接班、预科班、新生班、提高班、冲刺班、包过班,“总有一款适合你”。每个东奔西走的孩子身后,都跟随着价格不菲的课时费。为了争夺这个庞大的市场,培训机构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暴利之下,长袖善舞。说得更直白一些,暑假是校外培训乱象不折不扣的高发期。因此,学校虽然放假,但治理工作不能“放假”。
在培训市场,所谓的“弯道超车”多是拔高乃至抢跑。问题往往呈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内容上的超标超前。比如,一些培训机构打着“补习班”“奥数班”的招牌,但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超前超纲教学——有家长发现二年级孩子上的培训班,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三年级的,有的甚至是四年级的学习内容。再看看某些培训机构的APP,客服虽宣称“新高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初中毕业生提前适应高中教育,说到底还是偷偷摸摸在帮助学生预习新知识。可见,《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所提出的“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等目标,依然道阻且长。
二是程序上的违规违法。不少地方司法部门提醒家长,暑期校外培训要防止“入坑”。比如,有培训机构的报名、收费流程不规范,以较低价格吸引家长报名,但不与家长签订书面合同,收费账户也不是以培训机构名称开户的银行账户。又比如,在近期北京海淀法院受理的案件中,就有一些培训机构承诺“包上知名中学”“参加国外著名舞台演出”等,却未能兑现,结果引发纠纷。有些培训机构宣传时用词夸张,口头承诺“名师授课”“一对一教学”“包教包会”等,书面合同中却无相应约定。没有书面正规合同,无法查询企业信息,导致不少骗子机构或灰色机构“挂羊头卖狗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暑期班乱象丛生,成为历年来的维权焦点。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参加学科补习或兴趣扩展类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全国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900多亿元。整个夏天,全国或有上亿学生在补课,市场亦在创造天文数字的培训营收。有人说,焦虑的中国家长成了培训机构眼里的“肥美韭菜”。这话或许过于极端,但至少说明一个共识:打好暑期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攻坚战,不是事关少数人权益的小事,而是关涉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
事实上,教育部门早已未雨绸缪。上个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的通知》,重点摸排培训机构是否存在学科类培训内容未备案、培训班名称不规范、从事学科类培训教师无教师资格证等情况。随后,《关于做好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有关工作的通知》发布,其间专门对“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做了具体要求。这些制度设计若能落到实处,自会成为校外培训市场的“紧箍咒”。
时下而言,要打好暑期整顿校外培训攻坚战,除了广覆盖的监督检查,恐怕还离不开两个增量的工作:一是发布地方性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方便家长按图索骥。将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成绩,化为看得见的市场信用指南。二是倡导学校利用互联网思维,以“微课”等学习方式,打造学生健康的暑期生活。如此,既能缓释家长的焦虑情绪,亦能倒逼低效劣质的校外培训汰选出局。(邓海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