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学前专业需做好科学准备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近年来,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事业日趋重视,以农村为重点学前教育普及水平的提升,公办园以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皆对学前教育人才提出了强烈需求。
面对此需求,不少职业院校迅速回应,积极创设条件,增设学前教育专业。仅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即新设学前教育专业点72个,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布点总数达500多家,高职院校成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与长期致力于教师教育的师范院校不同,部分仓促上马学前教育专业的非师范职业院校,由于缺乏足够的优良师资、必备的课程资源、基本的实训条件,特别是缺乏专业文化的积淀,一些院校存在办学目标定位不准、办学思路不清、师资负担过重、课程设置不当、学生实习实训不足等问题,造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良莠不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而解决这一问题,尤其需要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在准备建设学前教育专业阶段时就做好相关准备。
科学论证专业设置条件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其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专业设置中,职业院校一定要在广泛调研、理性分析基础上慎重决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打造自身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切忌“求新求热”、一哄而上。尽管学前教育人才就总体而言市场需求旺盛,但仍然存在区域、校际之间的不平衡,相关院校要充分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对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充分分析论证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
在需求不准、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盲目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只能导致办学资源的浪费、学校美誉的损失,甚至数代儿童教育的受损。地市级教育、工信、人社等部门亦要加强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履行各自职责,建立市级专业建设调查研究机制、预警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为市域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内的专业开发、调整和发展提供规划和决策依据。
深化改革人才培养过程
应增加对考生的面试环节,重点关注考生对教育工作、对儿童的认知与态度,其次适当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素养,把好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水平的入学标准。要细化、具体化人才保教质量标准,依据OBE理念(即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开发保教并重的课程体系及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要健全UGS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即高校、地方政府与学校幼儿园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依据保教结合需要,吸收部分妇幼保健机构作为实训基地,构建从见教、试教、实教、磨教到研教的“全过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要开展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践,建设远程观摩系统、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探索基于智慧教育环境的个别化教学,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组织院校教师学习我国关于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精神,引导专业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自觉成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
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激励其参与“集体讨论”,加入“教育论坛”,撰写“反思日记”,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端正教育教学态度、强化专业情感;建立教师实践研修制度,探索挂职锻炼、协同教研、双向互聘、顶岗支教等实践研修方式;规范兼职教师、实践导师的选聘、考核制度,建立市级、校级兼职教师、实践导师库,有效发挥双导师、双基地协同育人功能。
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将学生专业入门教育系统化,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社会价值与地位的认识,激发其专业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师职业观,将未来的教师岗位视作结交最纯真的朋友、延续自己的生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舞台,提升学生从业的荣誉感、自豪感;着力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后劲;强化学生教师角色意识,关注教师气质、言行举止、动作规范的养成;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到第一线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教育实践,提升学生热爱幼儿的能力,坚定其热爱幼儿的信念,培育学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
与此同时,应考虑按照“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谋发展”原则,组建区域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基地,构建利益共同体,开展师资互聘、资源共享、基地共建等合作,凭借区域内有较长办学历史、有丰富办学经验、有显著办学成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带动与示范,通过“大手拉小手”,助力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水平的提升。
(作者系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