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推进思政课建设

发布时间:2019-08-19 13:56:57来源:人民网

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扎根新时代沃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发展。

首要的就是切实把新思想转化为新内容,让鲜明的旗帜更加鲜明。实践证明,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为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开辟出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现实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念支撑。运用好这些资源,需要我们深入推动新思想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近年来,华东师大坚持校领导带头、院士领航、各学科专家联动,围绕“时代新声”主题,集体打造了包括“新时代思想之声”“新时代政治之声”“新时代经济之声”“新时代文化之声”等十大模块课程,引领学子们唱响时代新声、共传中国故事,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热门思政课。

要面向波澜壮阔的新实践开辟新教学场景,把鲜活的新时代讲得更加鲜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做好“大小结合”,一方面,要在新实践中探索思政课堂新的“打开方式”。行进中的中国就像一个亘古少见的人类发展形态变迁“实验室”,其中的各种要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革。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就发生在我们的思政课堂周边;新时代的师生,都是这场前所未有大变革的“剧中人”;新时代的思政课,就应该开在这样的“实验室”中。“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仅用4个月,就成为一堂“爆款全民思政课”:累计参观人数达423万人次,现场留言312万字,网上展馆点击浏览总量达4.033亿次。这种思政课堂的全新“打开方式”充分说明,参与式的教育最有感,实践性的知识最有效。另一方面,要在新实践中内化思政课堂上的知识习得。要把思政课讲好,做到既“惊涛拍岸”,又“润物无声”,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一批批学生走进改革前沿、边远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推动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考、磨砺,在实践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要把教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的新支撑,用科学的方法讲好科学的理论。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一方面要主动运用教育教学最新研究成果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合规律性,既要加强对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科学研究和运用,更要立足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特殊定位和要求,不断总结凝练新时代思政课“专属”的教育教学新规律、新理路。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教育+”跨学科研究成果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前沿性。华东师大目前正在实施“教育+”行动计划,鼓励围绕教育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探索推动教育与科技的融合创新,积极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相关领域和分支,特别是脑科学、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手段,深化对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活动和方法、过程和规律的再研究。要将这些跨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和最新技术手段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实际中,为把新时代的思政课开出新境界厚植有力科学支撑。

要以更宽阔的未来视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好课,让主力军进入主战场,引领新青年创造新未来。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站在历史的新方位,思政课要立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引导青年成为自信担当的“强国一代”。要着眼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质,面对深刻的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思政课要培养的“强国一代”不仅要充满中国自信、体现中国效率、擅长中国方案,还要传递中国责任、中国道德、中国价值。要着眼新时代青少年成长要素大贯通的特质,从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的全过程来设计课程外延与内涵,统筹课内与课外,整合线上与线下,做到思政课程体系螺旋式上升、一体化贯通。要着眼新时代教育形态大变革的特质,推动思政课程构架与内容、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教师的思维和能力发展,突出对于未来这一代乃至几代民族复兴奋斗者的铸魂作用。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要致力于成为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排头兵”,要致力于培养作为未来“信仰之师”的“生力军”,要致力于守好铸魂育人的“责任田”,为办好思政课贡献师大智慧,在培育“强国一代”中彰显师大情怀。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中国教育报》2019年08月19日第3版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