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青春变奏与五彩镜像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2018年,我国在校学生总人数已达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1%,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一直是党和人民寄予厚望与着力培养的重要群体,价值观是其立身处世、成就事业、完满人生的擎天柱。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可谓青春正当时,奋进新时代。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祖超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及影响机制研究”课题组,在全国选取江苏、广东、辽宁、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广西、贵州等9省(区)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其中有针对性地选取116所各类高校为样本校,共发放问卷10084份,访谈高校各类相关教育工作者百余人。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分析及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被调查的9省(区)的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勾勒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乡村振兴,我们青年责无旁贷。”“将论文写在万亩稻田上。”……近日来,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塞北高原到南国大地,全国2900多所高校、3800多万名大学生通过“说”“拍”“演”等多种形式,将他们的初心和使命、理想与信念用青春的话语“告白祖国”。这些处在人生发展黄金期与民族复兴关键期叠合的新时代大学生,既见证了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在青春的变奏中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当前,他们的价值取向如何,如何在他们的“拔节孕穗期”铸魂育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
1.岁月静好是心愿,为国为民乐奉献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调查发现:“国为大民为先”是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原则。对于“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类观点,1430人非常赞同,占总人数的17.8%;4408人赞同,占54.9%,1646人一般赞同,占20.4%,三者合计超过九成。大学生面对“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最有意义”“我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我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问题的表现皆是积极向上的。
人生价值目标的调查结果显示:被选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家庭幸福”占15.4%,“诚信友善”占14.9%,“实现个人价值”占12.7%,“爱国敬业”占12.2%,“健康长寿”占10.7%,“享受自由”占10.1%,“奉献社会”占8.4%,“开拓创新”占6.0%,“成名成家”占5.8%,“家财万贯”占3.8%。这组数据显示:一方面,“家财万贯”“成名成家”这类带有功利色彩的选项被选率排在了倒数第一二的位置,与以往社会讨论中显现的“大学生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判断背道而驰,说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悄然发生转变。另一方面,10个备选项的被选率均未超过20%,未出现某个选项扎堆的极端现象,且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家庭幸福”“诚信友善”“实现个人价值”。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多元,而且更加崇尚幸福友善、淡泊明志的人生价值追求。
2.实现自我刻苦努力不投机
道德价值观的实质是人们关于自身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对于社会和人的意义的衡量,即个体认为他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重要程度。有关个人取得成功的影响因素的选择,调查表明,被大学生排在第一位的是“善抓机遇”,被选率达42.3%;排在第二位的是“刻苦勤奋”,被选率为39.3%,两项均属影响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内部因素被选率超过八成。而“贵人帮扶”“家庭背景”“裙带关系”“投机钻营”这类外部因素的被选率分别只占7.8%、4.7%、4.6%和1.3%。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多数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实现个人价值的道德手段需自身刻苦努力遵规守纪而非外界投机。
对“通过打擦边球、钻政策的空子等方法达到个人目的”的态度选择上,选择“鄙视这种行为,我坚决不这样做”的占42.0%,选择“属于投机取巧行为,万不得已时也会这样做”的占38%,倾向“不算违规违纪,我可能会这样做”的有17%,选择“此乃聪明之举,我肯定会这样做”的仅3%。调研表明,当前大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刻苦努力在实现奋斗目标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赞同“拼爹”“拉关系”等投机做法,更愿意发挥自身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以体现自身价值,品尝胜利的喜悦。这不仅仅得益于国家政策倡导尊重人才、公平竞争的清明风气,更能看出当前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已然摒弃昔日“铁饭碗”的安稳局面,勇于走出舒适区,虽可能遭遇困难,但勇挑新时代重任的朝气心态。至于另有极少数倾向钻空子的人,这主要归咎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后遗症”,若能固本清源、风清气正、多加引导,定能帮助其不忘初心固守本,咬定青山不放松。
3.理性消费不随流,靠奋斗赢得“诗和远方”
经济价值观是关于经济问题的价值观体系,是大学生面对经济活动时出现的一系列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消费观调查结果显示:崇尚节俭、理性消费仍是大学生消费观的主流意识。当被问及受访者的消费理念,5499人倾向“长远计划,理性消费”,占总人数的68.5%;1125人倾向“省吃俭用,勤俭节约”,占总人数的14.0%;而倾向“随心所欲,开心就好”“月光一族,享受当下”“超前消费,享乐为先”这三项的学生人数合计仅1400人,不足调研人数的两成。崇俭黜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消费伦理观,尽管当下来自西方“超前消费”“享乐主义”等观念不断渗透到学生之中,网络上偶尔出现关于当代大学生为满足虚荣心深陷“校园贷”“裸贷”等负面新闻,但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西方价值观的强烈冲击下,依然保持住了“本土心”“本土观”,选择理性消费,拒绝超前消费,值得赞赏。另一项对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态度调查中,选择“追求奢侈品是缺乏自信的虚荣表现”的有1662人,占比20.7%;选择“经济条件允许会选择购买”的有5917人,占比73.7%。两项人数加起来超过总人数的九成。认为“奢侈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必须拥有”的人比例仅占5.5%。由此可见,尽管社会上有传言说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了青年一代,更有统计结果声称青年群体是目前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但从本课题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奢侈品的消费态度既理性又正面,并未被消极、负面的不良氛围笼罩,并非随波逐流。
金钱观调查结果显示:靠勤劳挣钱、靠奋斗赢得“诗和远方”成为部分大学生的经济倾向。“对拥有巨额财富是人生赢家的重要标准”的看法,选择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仅3148人,815名大学生表示非常赞同,1998人选择了赞同;选择不确定的有2063人,占总人数的25.7%,另有接近三成的大学生对这一观点持不确定态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的变迁在大学生的金钱观念里也留下了时代印记。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昔日谈钱言利脸红、认为提钱伤感情、谈钱掉身价的现象已不多见。当代大学生更能坦然面对与金钱相关的各种问题,正如古人所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结合访谈结果,课题组认为,看重金钱并非是“极端负面”现象,深究大学生此类价值取向背后的深层原因,发现不得不正视两层镜像的解读。第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让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直面了它带来的活力与生机。伴随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极大发展,许多大学生在入校之初,便开启了自身的“兼职计划”。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在大学期间便能自给自足,不再向父母索要生活费。更有甚者,在满足日常生活开销的同时,还可实现提前反哺父母、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为自己兴趣买单等现实诉求。这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更让自身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得到满足。第二,诸如任正非、马云等企业家的榜样引领作用,也是让新时代大学生看重金钱的又一原因。回顾这一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无私奉献,让他们很少经历经济困难。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大学生便把目光投向“诗和远方”。企业家的成功,让他们看到自主创业、投身实业等经济行为,能让人在获得更多财富的同时,获得社会的肯定,并且有余力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完成未尽的心愿。这些都说明,当代大学生期望通过自身努力过上幸福生活,期盼靠自我奋斗赢得“诗和远方”。
4.择业自主多样化,个性追求各不同
职业价值观即一种工作目的的表达,是大学生对待职业的一种理解,并为其职业选择、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导向。调查发现,薪资待遇是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国有企业是当前大学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大城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首选地点,企业家是大学生最理想的职业。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早已不是以往的“父母之命”“老师之言”“单位之荐”,而是“个人之愿”。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的衍生、微文化的兴盛、经济形态的多元,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想法与选择,就业创业诉求出现不尽相同的多元体现:
男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差异。性别差异是造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者呈显性相关关系。课题组发现男性大学生就业创业之时更为关注工作是否能给自己带来较高的社会声誉、获得较高收入,而女性大学生则更看重一份工作是否安稳以及个人性格是否适合。因此,男性大学生更愿意去大城市打拼创业,成为企业家以获得高收入。女性大学生则倾向于选择距离原生家庭更近的地方就业而非创业,且工作稳定、人际关系简单是主要考虑因素。
不同年级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差异。年级高低是造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差异的另一重要因素。高年级大学生较低年级大学生而言更早面临毕业、求职等问题,现实的求职经历以及求职信息使其更愿意选择能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而低年级大学生尚在校园,对现实的理解远不及脑海的向往,他们更在意通过工作提升自身能力且工作吻合个人喜好。
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差异。来自大城市、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父母自身学历高的大学生更关注职业本身给他们带来的情感满足、发展需要。而来自城镇和中小城市、家庭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父母自身学历相对一般的大学生群体则更看重就业创业的收入高低、职业地位等。
独生子女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差异。鉴于成长环境不同,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也会影响其职业价值取向。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多思量工作是否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力彰显以及个性张扬,追求自身在工作中的价值体现;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则更看重该工作是否有助于自身能力提升、获得较高收入。独生子女从小就作为家里唯一的宠儿,其成长经历更易使其关注自我多于关注他我,专注自身感受,取悦自己。而非独生子女则自小面临分享、共处、竞争等成长环境,故职业价值观上与前者出现差异,倾向不同。
5.助力大学生打牢青春底色勇做时代先锋
从此次调研的结果来看,大学生价值观表现出主流向好,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
——因势利导,养护“拔节孕穗期”。当前,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尤其要加强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的培育:一是要摸清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的新特征,掌握其容易产生叛逆、焦虑等心理的特点,避免在教育过程中产生正面冲突。二是要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积极向上、向善向新的特征,以引导代替说教,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引导大学生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党话,跟党走。三是“知己知彼”,了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交平台、关注内容、价值倾向等方面。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并非一厢情愿一头热去做教育教学工作,而应该首先主动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只有对大学生的特点兴趣等了如指掌,才能精准点穴、招招见效,增强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守正创新,以政治引领筑牢信念基石。唯有加强政治引领,方可引导大学生筑牢信念基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实为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科技融入老课堂创新教学形式。只有摒弃传统老套方式,努力创新方法及途径,才能增强其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政治引领根本任务,增强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具体措施:一是要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教学内容,加强对诸如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等史料和文物的收集、整理、保护等,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教育意义。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微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采用慕课、翻转课堂、课堂辩论、微沙龙、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真理在辩论探讨中明晰,令老课堂焕发新生机,直至润物细无声。
——以文化人,固本强基打牢青春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先进性精华的集合体。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呈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支撑、促进着中华民族历经风险磨难、饱尝艰辛困苦而永葆旺盛生命力。通过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让新时代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并逐渐深入大学生内心,利用文化浸润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夯实价值观发展的基础,打牢大学生的青春底色。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耳濡目染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是非常有益的。
——铸魂育人,用中国气质涵养青年精魄。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近现代史100年,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引导大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提问题,有理有据,便能悟已往之谏,知来者可追,令其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当前,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之类的错误思潮总会想尽办法误导青年一代,妄图用扭曲的历史观点动摇青年一代的奋斗信心。面对种种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唯有正面迎敌才能固我阵地。厘清中国气质的内涵,讲明讲透那些被扭曲被黑化的历史事实,有理有据,掷地有声。唯有如此,才能铸魂育人,涵养青年精魄。唯有如此,才能使新时代大学生充满精气神,青春更亮丽,威武不屈,气壮山河。
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对学生个体而言,某些突发事件或关键人物的出现会对其价值观产生显著影响;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其价值观的整体表征更是会伴随社会变迁的大背景发生改变。我们研究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状况,不能回避其动态变化的事实,更不能闭门造车,用旧眼光看待新问题,需要深入调研,弄清事实,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精准施教,分类施策,力求收到实效。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少年价值观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李祖超、李蔚然、陈欣、王雷灵茜、陈庆庆、杨柳青、姚翼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