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在京举行
人民网北京10月16日电(孙竞)在第27个国际减贫日和第6个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15日至16日在京举行,这是我国首次聚焦语言扶贫主题的论坛。
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民委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相关省份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等一百余人围绕“推普脱贫攻坚的经验与成效”“语言能力、语言教育与脱贫攻坚”“语言技术的运用、中国语言扶贫的展望与人类减贫事业”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去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发布《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一年多来,在各地、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2018年全国共调查2269个县域,上传调查数据信息1018640条,各地进一步摸清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重点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不通普通话的青壮年农牧民、基层干部、教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学前幼儿等群体,重点支持中西部省份分类开展普通话培训,每年覆盖100万人次以上。编写出版了针对农牧民、学前幼儿普通话学习的入门级用书《普通话1000句》和《幼儿普通话365句》。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我国语言扶贫的重点在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这一地区的推普扶贫具有“攻坚性质”,要“精准有效”。他同时提到,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也正是我国方言、民族语言复杂的地区,利用方言和民族语言进行推普也是可以考虑的路径。在推普的同时,也需注意方言、民族语言和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谈到,缓解很多深度性贫困群体的贫困需要从儿童开始进行统一语言的培养。精准脱贫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加大对于普通话的普及,特别是儿童普通话的普及对于这些群体的脱贫意义重大。
论坛发布了《语言扶贫宣言》。《宣言》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打破地域区隔、传播信息和技术的工具,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基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提升学习者的能力水平是语言扶贫的基础路径和核心经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言以及外语都是语言扶贫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层次和领域发挥着作用,多元和谐共存。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语言扶贫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宣言》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关注并投入到语言扶贫事业中。
据悉,本论坛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指导,《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主办,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协办。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