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一户不落挪“穷窝” 崆峒颉岭村易地搬迁换新颜

发布时间:2019-07-06 18:57:19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 孔繁鑫)耕地靠牛、通讯靠吼、交通靠走、养牛靠放、吃水靠挑、电视雪花飘飘……过去,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南部山区的峡门回族乡颉岭村,因地域内山大沟深,有76户农户分散居住在13个沟壑梁峁中,通向山外的道路崎岖难行,“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灰”,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据峡门回族乡文化中心主任王飞介绍,颉岭村共159户509人,其中有回族人口330人。2013年,该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户268人,贫困发生率为50.76%。至2018年底,该村已实现67户263人稳定脱贫,剩余贫困户5户1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16%。

  脱贫成效如此显著,颉岭村是怎么做到的呢?秘诀在于2018年村里开始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将散居在深山中的农户,一户不落进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兴建起回民安置区2处,汉民安置区1处。走进新村中,一排排房屋规划齐整,村子里通上了硬化道路、自来水和电等基础设施,修起了标准化村部、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并通过2290平方米的集中绿化工程,美化了村子,也提高了生态效益。

一户不落挪“穷窝” 崆峒颉岭村易地搬迁换新颜

颉岭村一处安置区远眺。光明网记者孔繁鑫 摄

  据了解,在整体搬迁后,颉岭村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理念,依托农户擅长养牛的传统优势发展畜牧业,为3处安置区分别配套建设了肉牛养殖小区,共建起单列式养牛暖棚63座。一座造价4万元的牛棚,财政资金补贴3万元,农户只需自筹1万元就能拥有一座自家的牛棚。“众人拾柴火焰高”,颉岭村还成立了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全村肉牛产业进一步扩大,目前人均畜牧收入占到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

一户不落挪“穷窝” 崆峒颉岭村易地搬迁换新颜

单列市养牛暖棚内景。光明网记者孔繁鑫 摄

  在一处肉牛养殖小区,记者遇到了74岁的马明宝。他在2015年开始养牛,如今有4头牛,家里的十亩地种着玉米可以满足牛饲料供应。整村搬迁后,马明宝和老伴住上了60平方米的房子,而自己只出了1万3千块钱。虽然马明宝一家还未脱贫,但生活已是越来越有盼头。一旁的苏存贵走过来,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道,他家已在2018年脱贫,今年打算在养着的12头牛里卖掉两头,可以有近3万元的收入,而且有专门的牛贩来收牛,自己的牛根本不愁卖。

  经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发展畜牧养殖,颉岭村民走上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看上了大彩电,用上了太阳能,开上了小轿车,村里走出了大学生,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拔穷根、挪穷窝、换新颜。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