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贵州老麻塘村脱贫记:白水贡米种出新生活
清晨5时许,天已见亮。像平日一样,贵州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乡老麻塘村村民陈绍乐已经在田间地头,打理他的10来亩水稻。
“现在水稻进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必须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保证稻米的品质。”陈绍乐一边查看稻苗一边说,“目前稻苗长势良好,按照合作社每斤2.6元的价格收购,预计今年收入3万元,完全能满足家里的开销。”
老麻塘村稻苗长势喜人(黎梦竹/摄)
在老麻塘村,像陈绍乐这样通过种植水稻实现脱贫的村民还有许多。因为独特的自然生长条件,老麻塘村的白水大米远近闻名,古时就曾作为贡米进贡,得名“白水贡米”,远销湖南、上海等地。但在老麻塘村白秧坪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兵看来,如今村民能靠大米致富,盘活产业,打通销售渠道,着实经历了一次“考验”。
雷兵说,白水贡米品质虽好,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等条件的制约,分布较散,没有呈规模生产,村民大多宁愿选择外出打工却无法实现脱贫致富。加上产销信息不对称,种植户收益也不高。
为破解这一难题,2015年,老麻塘村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农户统一免费发放种子、薄膜、肥料,水稻收割后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并邀请农业技术人员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农技人员平均3天就会巡一次田,种植户的水稻出现任何问题,只要一个电话,我们要求1小时内必须作出反应,12小时内到达现场解决,”碧江区政协副主席、农业专家田碧虎介绍说。
农技专家带领农户在稻田里为稻苗“诊脉”(黎梦竹/摄)
为提高大米品质,2017年田碧虎带合作社成员等多次外出考察,引进玉针香、桃湘优莉晶两个一级水稻品种,并积极为白水大米品牌注册了商标、取得了生产许可证,与华联超市、惠农网电商平台等合作,打通了线上线下两条销路。
田碧虎介绍,老麻塘村优质大米核心种植基地已达1600亩,其中绿色高端大米基地500亩,亩产保持在1000斤左右。目前,“白水贡米”市场可卖到6.98元一斤,单价为普通大米的2-5倍,其中玉针香大米礼盒卖11.8元一斤。白水大米还成了铜仁市十佳优质特色农产品,获得铜仁市首届“绿色农产品优秀奖”,产品供不应求。
据了解,老麻塘村曾是贵州的省级二类贫困村。2014年之前,13个村民组9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56户。而到2017年,老麻塘村白水大米专业合作社覆盖范围内的270余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此外,记者在老麻塘村走访发现,田间地头除了绿油油的水稻秧苗,还种植了菊花、蔬菜等植被和作物,不少农户正忙着打理。老麻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吴鹏飞告诉记者,为了全面带动群众脱贫增收,合作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最终确立了“生态园+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即以牛王城生态园为依托,协调帮扶资金430万元建立精品蔬菜、白水大米、跑山鸡养殖、山羊养殖等6个专业合作社,利益链接130多户贫困户入股分红,每户增收1500元。生态园和合作社先后吸引全村80余名群众参与就业,群众从中直接受益工资收入共计240万余元。
牛王城生态园(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今年,除了常规的蔬菜种植、跑山鸡养殖、斗牛斗鸡表演外,老麻塘村流转土地200余亩栽种金丝皇菊,作为村集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吴鹏飞说,目前观赏道和机耕道已经建设完成,菊花苗已经全部栽种完成。预计毛收入340万元,纯利润120余万元,将带动20余户贫困户长期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人均工资收入近万元。
在菊花种植基地,记者见到了村民杨合英,正带着几位村民在地里施肥干农活。与别人不同的是,杨合英因肢体残疾干起活来双手显出了一些不灵活。原来,1996年,24岁的杨合英在浙江鞋厂务工时因为一场意外的火灾落下了终身残疾。她自学种植技术,不仅学会了种植折耳根、芹菜,还学会了种植菊花、太子参等中药材,每月务工有1000元左右收入。“在家门口就业,让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更让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杨合英欣慰地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