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瓣瓣同心·协同五年谱新篇】探秘天津智慧城市大脑:“一张网”惠民生 网格管理15分钟响应

发布时间:2019-08-01 10:24:40来源:光明网
打通接件、派转、催办、办结、评价、回访各流程,形成“一条龙”服务,真正实现“大数据一张图感知城市、大平台一张网惠及民生和大运营一条链服务产业”。

  未来网天津7月31日电(记者 刘文静)“滴……滴……”

  “您好,请问是新港街区域的网格员吗?我这里接到了市民上传的一则道路积水案件,发生地在xxx,请问您是否在此地附近,可以进行现场核实吗?”

  “好的,我就在附近,我马上过去核实。”

  ……

  不到30秒的时间,一则群众反映的事件被成功派转出去。这一幕发生在天津市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

  城市哪个路段积水了?哪座大厦的广告牌松动了?哪里发现了违章建筑?这些纷繁复杂的城市问题,过去需要调动多部门大量的人力进行勘查处理,但如今在天津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一个大平台融合了多种业务系统,可以迅速实现对接和响应。

  “由此打通接件、派转、催办、办结、评价、回访各流程,形成‘一条龙’服务,真正实现‘大数据一张图感知城市、大平台一张网惠及民生和大运营一条链服务产业’。”智慧滨海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赵连兰告诉未来网记者。

  天津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未来网记者 刘文静 摄

  “一张图”感知城市 大数据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

  走进天津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大屏幕映入眼帘。屏幕的对面,多名工作人员正严阵以待。他们的双眼紧紧盯着电脑屏幕,鼠标滴滴点点间,一件件群众关注反映的事件正在被派转、催办、评价……

  据了解,2018年以来,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善政、惠民、兴业为目标,打造“1+4+N”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

  “‘1’是指智慧滨海的城市大脑,是新一代城市数字化治理综合基础设施,与人的大脑一样,它是整个智慧滨海的核心和中枢。它以运营管理中心为载体,将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数据汇集起来,打通信息孤岛和部门壁垒,实现数据互通共享。”运营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而“4”则是指城市大脑里中枢里的四个板块,分别是智慧政务、智慧经济、智慧城市、智慧民生。“N”是指迭代开发的智慧应用系统。

  通过“1+4+N”模式,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把城市综合管理、便民呼叫服务、应急协同指挥和数据分析应用等功能集中为一体,经过大数据分析和整合,实现对城市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和协同指挥。

  “一张网”惠及民生 网格管理15分钟快速响应

  何为智慧城市?城市的核心是人,最关键的无疑是要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智慧”与“便民”。据了解,滨海新区智慧城市的特色之一即是便民服务响应系统,整合了8890热线、网格化、“随手拍”、书记区长信箱和“政民零距离”等多条路径。多渠道发现问题,但问题最终只进“一扇门”,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赵连兰进一步解释,15分钟指的按照马上办、就近办原则,在接件后第一时间响应核实并分派处置。“目前全区2270平方公里的区域,共划分成743个网格,并配备网格员,实现横到边,纵到底,‘一格一员、一员多能’,无交叉、无盲点。每个网格员经过专业培训,要负责13大类、124项子类职能,通过手机将发现的问题秒拍、秒传到便民服务中心,中心再立项、分派和监督,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

  同时,对于其他渠道反映的问题,由附近的网格员进行核查,确认后根据资源配置,精准分拨处置,并通过全网痕迹化考核管理,打造出“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

  与网格员连线指派任务。未来网记者 刘文静 摄

  “一条链”服务产业 商事登记仅需4个小时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持,如何最大限度的激发产业的活跃性?

  在天津滨海新区“智慧城市”里,网络智能化管理,大数据提速提效,可以大大减少商事登记、项目审批时间。

  智慧滨海运营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滨海新区深化一制三化、五减四办和滨海通办政务服务改革,新区的商事登记业务实现全程电子化后,办结时间仅用4小时。此前,这个时间的全国标准是5天,天津标准为1天,滨海新区承诺为1天,而在实际操作中,短短4个小时即可实现,做到了“不见面审批”和“无人审批”。

  在投资项目审批方面,通过落实承诺制审批,以及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证照、减时限这五减,办理时限比全市平均缩短10%。系统平台还集成了市级下放权限、滨海通办和人才落户的数据分析情况,动态反映新区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成效。

  在智慧经济板块,通过宏观经济态势系统,可以了解实时动态经济指标,掌握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影响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同时,以双万双服活动为重心,及时将最新的经济政策向企业发布,首先解决企业不知道的问题。企业可以随时把影响生产经营的问题,反馈上来,通过这个平台,分拨到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和反馈。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