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育 >

青春无悔二青再会—主流媒体眼中的二青会

发布时间:2019-08-21 22:17:39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太原8月19日电(杨乔栋)8月18日晚,随着山西省体育中心的青运圣火缓缓熄灭,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简称“二青会”)大幕正式落下。作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全面深化体育改革背景下的一次体育盛会,二青会注定将在中国体育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首次承办的全国综合性大型运动会,二青会对于东道主山西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么,主流媒体如何看待二青会?二青会对于中国体育事业、对于山西有怎样的意义?以下为部分摘编:

人民日报:青运会是检阅中国体育后备力量的舞台,不少体校培养出来的青年运动员已经脱颖而出,甚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即便如此,青运会赛场仍是这些少年成名者非常看重和珍视的舞台。二青会共设立竞赛项目49个,比上届青运会的26个竞赛项目多出近一倍。增设的项目各有侧重,让青运会承载的内容更加丰富。龙舟、中国式摔跤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青运会更富有“中国特色”;增设全能项目,将特点相近的冬夏项目结合,是对跨界跨项选材的有益尝试;增设冬季项目,则是在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大背景下的战略调整。

新华社:二青会是对中国体坛新生代力量的一次检阅。二青会是年轻运动员的赛场,也是我国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对接奥运备战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扩军”“增项”的背后,是本届青运会“开放办赛、开门办体育”的理念转变。这场体育的盛会,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为3.3万余名青年健儿提供了激扬青春、追逐梦想的舞台,也为中国体育的未来播下了更多希望的种子。可以预见,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甚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体育健儿的表现都将与二青会息息相关。新星闪耀,未来可期。二青会已经结束,但中国体育的光明未来,愈发清晰可见。

中国体育报:二青会主题口号是“青春的约会 拼搏的舞台”,青运会是青年的大聚会,是青春的嘉年华,不仅有激烈的竞争,更有深厚的友谊。东道主山西将通过承办二青会的机会,提升全省体育基础设施、竞技体育实力,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提升全省人民文明素养和人文素质,普及运动健康理念,营造人人参与运动的良好氛围。此次二青会对接北京冬奥会备战、增加社会俱乐部组比赛和全能赛、增加奖项鼓励青少年参赛热情,不仅在参与人数方面创造了新的记录,而且比赛在项目设置、青少年选手培养和“北冰南展西扩东进”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亮点多多。

根据二青会组委会提供的数字,本次比赛共在43个比赛大项设立了社会俱乐部组,该组别参赛运动员数量与体校组运动员数量相比几乎达到了1比1。“开门办赛、开放办体育”的理念让越来越多社会俱乐部、社会力量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二青会这样的全国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的“主角”,而这也为体教融合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

中国青年报:青运会与全运会、冬运会共同构成了我国竞技体育综合性竞赛体系,既是我国奥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更是为青年运动员提供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如果举办全国性综合性运动会是一张考卷,初次参加考试的山西省拿到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二青会”)算得上最难的一张——设49个大项,囊括冬季、夏季项目和7个全能项目,共计1868个小项;因涵盖项目数量空前,3.3万余人参赛,比赛时间跨度将长达半年之久。 参加二青会的运动员年龄通常在12-19岁间,这群“00后”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了一批好成绩,涌现出一批希望之星。从比赛来看,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举重等我国传统优势项目,高水平后备运动员的年龄结构合理、人才梯队衔接顺畅。

工人日报:为竞技体育发掘和培养后备人才之外,通过比赛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了解和喜欢体育,进一步助力青少年体育的普及和开展,也是青运会的重要责任。2015年首届青运会举行之初,有关青运会是办成像青奥会那样的青少年聚会,还是锻炼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平台的争论一度颇为激烈。经过4年来的摸索和实践,青运会的办赛目标逐渐趋于丰富和完整: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与加强青少年体育交流非但不矛盾,反而可以在青运会的舞台上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作为本届青运会的东道主,山西在利用社会力量加强竞技人才培养,拓展青少年体育发展方面已经尝到了甜头。

光明日报:今年的青运会首次增加了社会俱乐部组的赛事,每个赛事还分为两个年龄段。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青运会,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体育部门的改革和发展,培育和健全社会俱乐部等民间组织,努力打造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首设社会俱乐部组,体现了“开放办赛”的理念。二青会不仅给了这些学生参赛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