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一抹乡愁留黄田

发布时间:2019-07-22 12:04:09来源:人民网

  夏日,在安徽泾县乡村转悠,一路青山绵延,树木繁茂,绿水环绕,就连暑气也少了威力。当至黄田时,溪水流经村中,偌大的风车吱吱呀呀地转着,山泉似一条白练哗哗淌出。几只鸭子在卵石间寻觅着螺蛳鱼虾,不时地发出呱呱叫,搅动着丝丝凉意。

  青石板路面被磨得溜光,石缝间早布满小草。溯流而上,几座石桥一字横跨,桥身爬满的藤萝似垂帘般挂向水面。水草葳蕤,河对岸的秧苗一片葱绿,在夏阳中愈加盎然,阵阵泥土芳香,预示着又一丰年。

  举目四望,湛蓝的天空云朵如絮,巍峨的山峦烟岚缭绕,粉墙黛瓦鳞次栉比,一叠叠马头墙灵动优美,构成一幅意韵充盈的水墨丹青画。

  石板巷道泛着幽幽光泽,斑驳的墙体、绿绿的苔藓,老旧气息款款而来。漫步平直交错的小巷,犹如故事的一个个章节,让你不停地追寻下去。

  黄田村始于北宋嘉祐年间,距今近千年。这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村中朱氏家族与理学家朱熹同宗,以儒商并重而鼎盛于清朝。据传,古村仿照清朝工部图纸,精心规划布局建造而成。千百年来,朱氏族人相继建起了崇德堂、聚星堂、荣禄大夫第等,规模宏大,屋宇雄伟,或四合院厅堂,或前后数座相连,或大屋左右并列。望着一檐一角、一廊一柱、一窗一棂、一图一饰,就像一个个跃动的字符,写成了一部华丽而丰厚的书,绵延千年。

  进入思慎堂,院落宽大,三座大屋并列,正屋为一字形前墙,墙面是水磨花砖。皖南的古村也到过不少,但从未见过有着“千年不粘灰”之称的花砖。花纹呈不规则状,纹路粗细不匀。以长方形的花砖为主,层层叠砌;而正方形的花砖,斜着拼砌,组成了一个块面,妆点着墙体。门坊、墙裙均为整块麻石,花砖与之相互映衬,美轮美奂,凝聚着朱氏先人的智慧,让我惊叹不已。

  沿着河边的石板行走,皂角古树浑身藤蔓缠绕,歪斜在河岸,浓荫蔽日。蝉一个劲地歌唱,热情满满。眼前布景的“人民公社”,是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的拍摄地。墙上的标语口号,一下子让人回到上世纪70年代。想起剧中的主人公宋运辉,一个从穷乡僻壤走出的大学生,赶上了改革开放年代,在变革的浪潮中不断前行。于是,很想去看看他的“家”。

  路旁的竹林风吹叶动,窃窃私语。走过晃悠悠的吊桥,隐约见到乱石垒起的围墙和几间矮屋,不由得加快脚步,这便是宋运辉的“家”。墙脚处,用毛竹劈分两半而成的过水槽,正把丝丝山泉引入水缸中,发出叮叮咚咚声响,仿佛在讲述剧中的故事。屋内摆放着热水瓶、瓷缸、桌凳……俨然是那个年代的用品。

  阡陌交错,荷香满池,有的已化为莲蓬。几只蜻蜓飞来飞去,或许还在寻找当初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潺潺河水边,坐落一处深宅大院。高高的院墙如船舷;弧形夹角处微微上翘,似船头;内有整齐的屋宇,巷道纵横幽静,像客舱。河水从“船头”分两股,在“船尾”又汇成一股,酷似一艘破浪前行的“洋船”,故名“洋船屋”,虽历经近两百年的风雨,风范依然。据介绍,清道光年间,朱一乔父子在沪经商成巨富,每次回家都向母亲讲述外面的新奇事物。当母亲听到“洋火轮”后,很想见识一下,但因年迈,出门不便。一向孝顺的朱一乔便依照“洋船”的模样,建成了这座堂屋,母亲终能如愿。

  紫薇越过院墙探出灿烂的脸庞,几株粗大的树点缀村中,更添韵味。一老人坐在树下主动与我攀谈起来,得知他年轻时就到天津工作,现已退休多年了,每年都要回来住上个把月。他说,那一条条深巷、一口口老井,总无法割舍。“再过几天,就要离开了”。话语间,流露出淡淡的感伤和浓浓的乡愁。

  从北宋一路走来的黄田,如千年陈酿,古韵隽永。望着满目灰白色,蕴藏的是温婉和静美。老人不愿离开家乡,我也想多待会儿,因为沉浸在这清幽时光中,萦绕的是一抹乡愁。

(责编: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长阳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平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原平新闻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